考试研究的专业引领机构  科研成果的发表出版平台

设为首页| 收藏本页
2014年政治高考试题考生失分原因探究及2015年复习备考建议
日期:2015-05-17 13:08 来源:未知  点击:

         一、2014年政治高考试题命题特点
         试题的特点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,即“近、新、本、小、深”。

         1.“近”,即“三贴近”:贴近时代、贴近社会、贴近学生实际,试题既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生活,“接地气”,也有反映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“高大上”时政试题。试题的取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、生活性、实践性。2014年北京、福建等省市的试题突出地域特色,贴近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,“接地气”。
        2.“新”,即试题的“四新”:新材料、新情境、新问题、新答案。试题把改革中的新事物、新举措、新成就、新成果作为命题素材,如,党的群众路线教育、政府简政放权、互联网金融、教育改革考试改革、信息消费与信息安全、建设长江经济带、发展机器人产业等等。
        3.“本”,即命题重视课本,重视对课本主干知识的考查,重视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调动技巧和运用能力,重视考查考生对课本框架结构所蕴涵的知识逻辑、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方法的理解、领悟和运用。尤其是问答题非常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和运用。如,《经济生活》中多题考价格、消费、企业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;《政治生活》多题考政府、国家关系;《文化生活》多题考文化创新、文化建设;《生活与哲学》多题考第九课“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”里的原理。(见表2)
        4.“小”,即试题考查的切入点非常小,问题非常具体,指向明确,无歧义。要求运用的知识很具体很微观的知识,只不过这个知识,有的试题明确地写出来了,有的试题比较隐蔽,需要结合问题和材料才能发现。
       5.“深”,即试题立意深刻,坚持能力立意、思想立意。试题着重考查了考试说明中的“四种能力”,即获取和解读信息、调动和运用知识、描述和阐释事物、论证和探讨问题。由于试题很好地实现了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,实现了理论与实践、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,试题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,又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和引领,全卷字里行间充盈着正能量和感染力,实现了选拔功能与教育引导功能的有机结合。
      总之,新课标高考政治试题在使考生在考试中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的同时,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笔者以为,随着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,高考政治试题的能力立意、思想立意会更加突出。

      二、考生失分情况及原因分析
     我们暂时没有高考阅卷的具体数据,但,据我们对部分考生的调查了解,学生的失分情况大体如下。(我们湖北考生用新课标Ⅰ卷)

知识缺陷 16题:部分考生错选A或C。课本中明确讲到,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。所以,选B。
18题:错选“②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(金)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”。这体现出部分考生对主权国家的权利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、原则等知识掌握不牢。
23题:错选“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,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”。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,是主观的、第二性的,它不可能决定事物的性质与价值。
第38题第(2)问,部分考生不懂“市场机制”是什么;第39题第(1)问,部分考生关于“文化创新作用”的知识记忆不全;第39题第(2)问,部分考生关于“意识作用”的原理掌握不全,理解不深刻,导致答案不全面,或者没有理论支撑瞎写。
能力缺陷 14题错选④,15题错选②,这反映出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强。
第38题第(1)问:部分考生不能从“材料一”中全面读取有关信息,不会根据题目要求调用课本中关于政府的宗旨、职能、作用、正确履行职能等知识。
第(2)问:逻辑思维能力差,导致思维混乱。本题的思维过程是“放宽市场准入——市场机制——消费者受益”。“放宽市场准入”,意味着生产者进入市场的代价(生产成本)降低了,进入市场的积极性高了,当然由于同行多了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了,产生的结果是企业提供的产品多、便宜、质量高。从“市场机制”(价格、供求、竞争)角度看,生产者的成本低,意味着产品的价格低,消费者受益;由于进入市场的企业多,产品的供给会增加,这会导致价格下降;由于同行多,相互间存在竞争关系,为了赢得竞争优势,必然会在质量、品牌、服务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。“消费者受益”指的是:市场能给消费者提供非常丰富的、物美价廉的、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。
第39题第(1)问:利用“文化创新作用”的知识进行演绎分析的能力差。本题需要依托“文化创新作用”的知识分项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。
第(2)问:考生的问题比较大,表现在:第一,读取信息的能力不强,部分考生不能读出“教学观念”属于意识的范畴、“学生”属于物质的范畴。第二,调用知识的能力不强,题目中观点对应的哲理是“意识作用”中的人能够改造客观世界,即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。因为“意识作用”的知识比较多,部分考生随意堆砌“意识作用”的所有知识。第三,论证问题的能力差。不能有效地用论据来证明论题。
思维缺陷 部分考生的思维过程、思维方法、思维品质有缺陷,导致问答题难以写得深刻、全面、合乎逻辑。
尤其是分析与综合、合理与规范的思维过程和严谨的、逻辑的思维品质比较差。
38题(1)(2)问,39题(1)问,主要考查阐释事物的能力。“阐释事物”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分析,它是与综合相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。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、部分、方面。分析能力的高低,反映出思维的品质和质量,关系着能否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。由于考生分析力、综合力、演绎分析力差,部分考生对问题理解、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比较混乱,对问题的阐释不全面,不深刻,缺乏逻辑性。
第39题第(2)问是论证问题,论证问题突出贯穿的是对考生“辩证思维、批判思维、创新品质”(包括创新人格、创新意识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)的考查。从本题提供的两个答案示例来看,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,回答片面性或合理性都可以,这体现了对考生开放性思维的考查。而考生辩证思维、批判思维、创新品质不强,导致对题中观点的评价比较肤浅,角度单一,说理不充分。
缺陷的根源 考生的上述缺陷,根源在于我们老师的教学存在缺陷。
1.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,主要表现是相当多的老师不重视课本,更没有带领学生系统地、深刻地学习和解读课本,包括基本的概念、观点、原理和事例、案例,包括课本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,更有些老师没有深度挖掘课本逻辑结构中蕴涵的学科思维方法。
2.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的教学策略。部分老师的新课教学、习题课教学、复习课教学有“明确”的分工和安排,他们认为,新课教学主要是知识的教学;习题课的教学主要是解题能力的培养;复习课教学分一二三轮,分别是课本知识复习、时事热点复习、回归课本与综合考试模拟。这些做法是错误的,是对考试说明、对高考题、对课程标准、对新课程理念缺乏学习和研究的表现,是对学生能力形成规律缺乏思考的表现。
3.部分老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,教学境界不高,教学格局不大,没有从新课改的高度、没有从高考改革的高度、没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、没有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高度思考教学、思考高考、思考复习备考策略与方法。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他们对学生的思想素质、学科素养没有明晰的概念,更不用说去思考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、人文情怀、探究精神、思维品质。


      三、复习备考建议
       1.树立正确的教材观,用教材,拓展教材。
      高考强调“用”课本,即灵活、科学运用课本知识,那么,我们老师也应该用课本来“教”,而不是“教”课本。
教材跟着问题走,把重大时政问题、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入课堂,编制新情景、新问题,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思考,充分讨论,寻找问题、解决问题,甚至生成新问题,注重激发学生的“社会责任意识”和“参与意识”;在用教材知识寻找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注重整合学科知识,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、组合,达到社会热点和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;根据案例和问题探究的需要,适时适当地延升知识链,拓宽知识面,包括书本理论知识和时政知识、社会知识。
       2.着力培养能力,用好高考题,加强思维训练。
       重视训练思维能力,无论是课堂教学,课外实践活动,还是训练考试,要重点培养自己“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”、“调动和运用知识”、“描述和阐释事物”、“论证和探讨事物”的综合学习能力 。
      重视锤炼思维品质。第一,锤炼逻辑思维能力,包括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。第二,锤炼辩证思维能力,提高思辨力。非选择题我们能不能做,是个能力问题,答案做不做得好,是个思维品质问题。
      培养创新能力。比如,2014年39题第 (2)问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:“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,就有什么样的学生。”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?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。(12分) 这些题对我们今后的备考有很好的导向作用。
      3.树立正确的学科观、学习观。
       高中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、赢得高考的过程,更是思想成熟、心智成熟、思维成熟、性格成熟的过程;高中政治课是一门思想工具,学好它有助于提升我们思想境界和思维水平;高中政治课是一门“深者得其深,浅者得其浅”的学科,学得越深入,获得的将会越多、越深刻。要树立远大的学习理想和发展目标,进入政治课学习的最高境界,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,关注社会,关注生活,关注人生,关注世界,关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,处处留心皆学问,深入思考,锤炼思维品质,学会自主学习,合作学习,探究性学习,在学习、应用、领悟的基础升华自己的思想,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素养。
      4.在高三教学和复习备考中,要处理好几对关系,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。
      (1)“背书”和“做题”的关系。既要背书,背课本,又要做题;既要在背书的过程中主动回忆、联想某些好题,又要在做题的过程中回忆课本知识,最好是多翻翻书本,把要用到的知识或几个地方的知识认真思考清楚,严谨地调用出来,去解答试题。有些同学容易忽视背书。
      (2)“高考题”与“新题”的关系。有些同学误以为抓些时政新题,归纳一些答题的技巧、模板、通用语言,就能成功应对高考。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而错误的。时政新题要做,要思考,但是,近些年的高考题更应该要认真对待,因为高考题是一个载体,它承载着书本知识、学科思想方法、重大时政、解题思路技巧;它像是一面镜子,使我们看清自己学习的缺陷和不足;它还像是一个灯塔,照亮着我们努力的主攻方向和前进的道路。可以说经典题的复习是一种集约型、立体式、多功效的复习方式,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和拓展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,有助于我们更明晰地把握热点问题,有助于培养和拓展解题技能,有助于我们加强思维缺陷的防范和训练,有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优秀的思维品质。不要以为高考题考过了,不再重要了。其实不然,高考题所反映的主干知识、思想方法、解题技巧等,是过时不了的。
        (3)“强迫做”与“自愿做”的关系。由于同学们普遍轻视政治课,他们最容易在政治课上偷懒,不背书不做题。我们不仅要适量做题,更要自觉自愿地“背书做题”,笔者更乐于鼓励学生做“虚拟作业”,即我们头脑里经常有针对性地联想、思考某些知识、试题、现实问题。这种自主学习、探究性学习带给我们的收益远远超过几次抽查背书、几次考试的效果。
       (45)“课本”与“资料”的关系。有些学生容易丢弃课本,把资料当个宝。这种本末倒置、舍本求末的学法是非常错误的,课本是最好的复习资料。
       (6)“窗外”与“窗内”的关系。新课标高考要求我们文科生的复习备考必须两耳要闻“窗外事”,关注重大热点焦点问题、重大时政问题,并能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探讨,与同学探讨,这样做可以弥补老师视野的局限性,因为老师不是万能的,老师的“备料”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。  

编辑: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
考试研究院
QQ群

微信二维码